新聞來源:光明網 上傳日期:2022-09-16 點擊次數:
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今年6月開始,為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中央多個部門組織開展“喜迎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3600余所大中專院校600萬余名學生組成30萬余支隊伍,圍繞理論宣講、黨史學習、國情觀察、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5個方面,就近就便、深入基層一線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自1997年在全國正式開展,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6個年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參加“三下鄉”的大中專學生已經超過1億人次,服務企業300余萬家,幫助貧困人口1000余人次。走進工廠車間、街道社區,深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熱火朝天地干起了小教員、小專家、小主播。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這些平日里在象牙塔里暢想未來的莘莘學子,沒有了往日的稚嫩、嬌氣和高傲,多了幾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氣和“出水才見兩腿泥”的樸實,在火熱的實踐里懂得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擊穿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壁壘,將知識傳授的小課堂與社會行知的大課堂結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育人與育才、專業與人文的無縫連接,打通了“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顒又?,青年學生走進基層、走進生活、走進群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自然、感知社會、感悟知識,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本領。他們通過“技能+特長+志愿服務”的模式,建起一個個黨史學習室、政策小講堂、法律服務站、農家科技小院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社會實際、服務人民群眾、增強時代責任、提高社會化能力。對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來說,不僅要讀好有字之書,更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百姓,在社會大課堂中用心感受“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奇跡”,探析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里,發揮所學所長,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讓山鄉換新貌、展新顏。
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離不開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放眼當代中國,無論是疫情防控一線還是衛國戍邊前線,無論是體育競技賽場還是科技創新前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隨處可見。“三下鄉”將思政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探索思政教學引導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滋養思政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有利于推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有機銜接,有助于提高青年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和水平。面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各學校應當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突破口,推進實踐育人從“活動”走向“課程”,從“碎片化”邁向“規范化”,從“運動式”轉向“常態化”,進而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砥礪愛國情懷、擔當青春使命,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在“三下鄉”實踐活動中,新時代大學生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青春才智推動實施更多有溫度的舉措、落實更多暖民心的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積極探索共同富裕的途徑。一方面,從百姓日常的枝葉小事做起,讓百姓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另一方面要把“課堂教室”搬到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寨邊壩上,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繼續為鄉村全面振興積蓄青春動能,各學校要在“嚴實新細”上下功夫,組織青年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一是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進一步堅定信心、奮發作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青春力量。二是貼近學生、貼近基層,切實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生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讓過程鍛煉學生,讓成果惠及百姓。三是善于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能,在活動方式及內容上不斷創新,增強青年學生、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要善于結合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產業策略等,進行“云調研”“云訪談”“云直播”等開展“云實踐”,把社會觀察、知識積累、實踐思考等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性意見和舉措。四是在不斷總結中提煉實踐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力爭推出一大批“一地一品” “一校一品”“一院一品”等亮點特色項目,讓“實踐育人”工作形成百花齊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