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解放軍報 上傳日期:2022-08-01 點擊次數:
習主席深刻指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清白做人、勤儉齊家、干凈做事、廉潔從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家風連著黨風,家事關系國事。如何加強家庭建設、涵養良好家風,是每名黨員干部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
有人說:“家風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不動產’。”對黨員干部而言,家風可以說是拒腐防變的重要防線。從近年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違法違紀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一些人跌入腐敗深淵的重要原因。必須看到,黨員干部的家風出了問題,損害的是黨的形象,敗壞的是黨的風氣,影響的是黨的根基。黨員干部決不能把培育家風當小事,而必須放在社會整體視角下考察。涵養良好家風,不單單是家庭的事、個人的事,而是每個黨員干部應當為社會、為國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反復強調家庭家教家風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比如,習主席在談到家庭教育時,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rdquo;;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關于家風,習主席曾有形象的比喻:“‘家’和‘冢’這兩個字,它們很像,區別就在于那個‘點’擺在什么位置。這就像家庭建設一樣,對家屬子女要求高一點才能成為幸福之家,低一點就可能葬送一個好家庭。”這些重要論述,語重心長、內涵深刻,為加強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作出了明確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將其貫徹落實到家庭建設和工作生活中去。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的祖先歷來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千百年來留下的家規家訓數不勝數。從孔子庭訓“不學禮無以立”,到諸葛亮誡子“非淡泊無以明志”;從朱子家訓“恒念物力維艱”,到林則徐以詩示家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不承載著長輩對后代的希望與囑托,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美德和人生智慧。家國同構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由此凝結而成的家國一體情懷、修齊治平理想,使這些傳統家庭美德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員干部要強化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傳統家規家訓中蘊含的克己修身、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敦親睦鄰等思想文化資源,為鍛煉黨性修養、提升思想境界、培育過硬作風提供豐厚文化滋養。
持續深化傳承紅色家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為黨和國家事業鞠躬盡瘁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家風建設,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毛澤東同志明確親友關系“三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周恩來同志教育晚輩過好“五關”——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并定下“十條家規”。劉少奇同志堅持“不要因為是我的孩子,就遷就他們”?;赝h史,許多黨員干部躬身垂范,也留下了為人稱頌的家風佳話:焦裕祿教育孩子不能“看白戲”,谷文昌告誡家人“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楊善洲不讓家人搭“順風車”……這些紅色家風,其共同之處在于彰顯一個“公”字,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一以貫之,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們要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
促進良好家風與家國情懷相融合。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新時代革命軍人來說,家風一頭連著為國盡忠,一頭連著在家盡孝,拳拳之心閃耀著赤子情懷。沒有軍人的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就沒有千家萬戶燈火團圓。從革命戰爭年代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到和平建設時期的服從大局、高原海島的長期堅守,再到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無不深刻展現了革命軍人把良好家風融入獻身使命、執戈衛國實際行動的價值追求和崇高品質。曾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衛國戍邊英雄陳祥榕犧牲后,他的母親沒有提任何要求,只問了一句:“我只想知道他戰斗時,勇不勇敢?”質樸的話語,既體現了烈士家庭的良好家風,又彰顯出濃厚的家國情懷。家風的“家”,既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我們必須促進良好家風與家國情懷相融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強化使命擔當,使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把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轉化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精神力量。